第286章 再论迁都

關燈
    無道理,但是他更看重的是新都城的戰略地位和發展潛力。

     如果隻是簡單地擴建壽春,雖然可以節省一些資源,但對于楚國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有所限制。

     熊章擡起頭,目光堅定看向樊須,說道:“遷都之事關乎我楚國之興衰,不可草率行事,雖然興建都城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卻可奠定我楚國百年之根基。

    依寡人之見,當以長遠計,擇一地利人和之處,重新鑄城,方為上策。

    ” 衆人聽到楚王熊章的話,一時無言。

     “王上,臣贊成在此地建都,此地距離舊都丹陽不是太遠,不過百餘裡,我們能夠在此地建都也算是足以告慰先祖了”,宗正子闾說道。

     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帶着對楚國曆史的敬意和對未來的期望。

     丹陽(河南省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彙一帶),這個名字承載着楚國的輝煌與滄桑。

     它曾是楚國的第一個都城,也是楚國的發源地,這裡見證了楚國的興起、繁榮與衰落,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楚人的鮮血與汗水。

     昔年,周昭王時,周朝的統治已漸趨衰敗,而楚國卻逐漸崛起,周昭王屢次出兵南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展。

     然而,楚人并未屈服于周軍的壓力,他們毅然決定沿着丹江河谷下徙,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一遷徙,不僅展現了楚人的堅韌不屈,更為楚國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周夷王以前數十年間,楚人多次無奈順着丹江遷徙,他們曆經艱辛,穿越山川河流,最終在南方找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這片土地成為了楚國的新家園,也為楚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從楚文王開始,楚國的都城也開始南遷到了郢,這标志着楚國的政治中心進一步向南轉移。

     但楚國曆經數百年雖然在南方開拓了一個巨大的疆域,但在楚人的内心裡面,無一不想着再回到當初的那片楚人的起源之地。

     之後的楚國已經變得強大,同時周王室也變得衰弱,這時的楚國才終于有了足夠的實力來應對中原諸侯的威脅。

     此時,楚人開始懷念起故鄉丹陽,希望能夠回到那個曾經孕育過楚國文明的地方。

    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願望始終未能實現。

     因此,作為楚國的宗室,宗正子闾對丹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丹陽對于楚國的意義,那裡是楚人心中永遠的聖地。

     盡管現在無法将都城遷回丹陽,但能夠靠近丹陽,也讓他感到欣慰,畢竟,這裡離丹陽隻有百餘裡,可以說已經非常接近了。

     宗正子闾的話得到了司馬景琰的認同。

     楚王聽了宗正子闾的話,也頗感意外,他還真沒有想到,時隔數百年,丹陽在楚人心中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當然,丹陽隻在老楚人心中有影響,在彌生這些入楚派看來,楚國應該考慮的還是實際情況。

     “王上,若論地利,此地跟壽春相比也并無突出之處,王上為何不選擇壽春而要在此地建都呢?”,令尹彌生疑惑的問道。

     喜歡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請大家收藏:()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