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齐都临淄

關燈
    端木賜是個果決的人,他在薛國留下一個外交司的官員之後,第二日一大早就離開了薛國,薛國與齊國中間還夾雜着一個魯國。

     端木賜在經過魯國的時候中途沒有去拜會他那些留在魯國為官的師兄師弟,而是一行人快速穿過魯國,奔往齊國國都臨淄而去。

     昔年武王伐纣功成之後,為籌姜太公的功勞,便将其封在濟水一帶,都營丘,營丘就是後來的臨淄。

     昔年齊胡公為了削弱齊都老舊頑固貴族勢力影響,他曾遷都到薄姑(今臨淄北桓台一帶),但七年後,齊胡公還是被齊國貴族所殺,新繼位的齊獻公可能是吸取了齊胡公的教訓,便複都營丘,還将營丘之名改為臨淄。

     臨淄得名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大河(黃河)下遊的河濱平原,交通便利,農業資源豐富,是一個非常适合建都的地方。

     臨淄城的興建始于太公時期,齊國的君主開始在這個地區修建城牆和城門,并在城内建造宮殿、府第、城隍廟等建築物。

     在齊國君主的不斷努力下,臨淄城逐漸擴建。

     數百年來,臨淄城已經形成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牆周長達到了接近十八裡。

     這些城門和城牆不僅起到了防禦的作用,還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

     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人口數量約為12萬人左右,其中包括官員、商人、手工業者等各行各業的人員。

     臨淄城的規模是當時諸侯國之中最大的,人口最多的,也是最為富庶的,就是晉國的國都新绛與之相比都要差了幾分。

     現在的楚國郢都常駐人口也不過十萬左右。

     當然現在楚國的都城乃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