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四方来投,五大齐聚【月初求票】

關燈
    董昭是兖州出身,字公仁,濟陰郡定陶名士。

     他最早在袁紹手下,因為能力卓著,一直幹到袁紹所在邺城大本營的魏郡太守職務。

     但因為他弟弟在兖州,張邈麾下任職。

     袁紹逐漸對董昭,失去信任。

     董昭收到消息,得知袁紹聽信讒言,準備治他的罪,撒腿就跑了。

     董昭,郭嘉,包括荀彧,在曆史上都是先投袁紹,後來又都跑到了曹操那邊。

     可見袁紹在領導力方面,确實有短闆,留不住人才。

     亂世以人和為先,沒有人,什麼都白扔。

     而有才華的人,因為性格差異,有的不求名利,淡薄閑居。

     有的仰卧茅廬,靜待時機。

     還有一種,就是董昭,他特别想上進。

     沒人賞識,他自己創造機會,也要主動投懷送抱。

     董昭從袁紹那逃走,本來想去長安中樞,謀個一官半職。

     但世道混亂,他跑的急,身上沒銀子,到了河内太守張揚那,就決定先幹一陣,攢攢錢。

     不過董昭沒事就琢磨,當今各路諸侯,誰值得投效。

     曹操在兖州的一系列手段,崛起之速,自然被董昭重點關注。

     他分析觀察,愈發覺得曹操合适。

     于是他做了件事,就是冒充曹操的名義,給長安送信。

     這還是發生在曹操出兵長安前。

     董昭秘密給皇帝身邊的近臣寫信,說曹操想效忠陛下,側面表示衷心,讓長安的人減少對曹操的忌憚。

     然後董昭自掏腰包,把從張揚那得來的俸祿,全部送禮去長安拉攏人心。

     需要一提的是,他不是為自己拉攏人心,而是用曹操的名義。

     董昭的操作,幫曹操在皇權那邊,減少了很大的阻力。

     始終有人在皇帝耳邊,說曹操是個忠臣。

     等到這次兖州實際出兵長安,驅逐涼州軍。

     董昭揮手擊拳,振奮不已。

     因為他賭對了,确定自己的判斷沒錯,曹操有真知灼見,走了步妙棋,一躍成為最有實力的霸主。

     董昭愈發笃定曹操的謀略眼光,非袁紹,張揚等人能比。

     于是他又搞了一波事情。

     他從張揚那再次翹班,直接跑到長安為曹操奔走。

     所以這次兖州軍入長安,阻力比預料中要小。

     而事後反饋,得到的好處卻來的特别快。

     其中董昭在背後奔走,出了不小的力氣。

     尤為難得的是他自己貼錢,先辦事,為投效曹營鋪路,屬于自納投名狀。

     這人在曆史上也有類似的表現,雖然和現在情況不完全一樣,但行為相似。

     貼錢給老闆辦事,就為了到曹營打工。

     而在這個過程中,董昭做好事主動留名。

     他雖然和曹操沒見過面,但給曹操來過一封信。

     意思是我在背後給你謀劃了不少事,你得知道我是誰。

     我想去你那邊上班,所以先展示下實力。

     我的謀劃和伱的行事,保持高度一緻,說明了我的眼光見識。

     關鍵我還貼錢。

     等将來我去了你那,你記得多給我工資。

     眼下曹操正在看的,是董昭來的第二封信。

     曹操也覺得這貨難找,稀缺性人才。

     這封信卻是董昭告訴曹操,如今大勢已成,他不打算在外邊飄了,想來曹營正式投效。

     曹操看後欣然應允,在信下邊寫了個‘允’字,意思董昭是他曹操的特招生,可以直接來曹營,高官厚祿不虧待,歡迎他早點過來。

     曹操看信時,書房裡寂靜無聲。

     其他人都不敢說話。

     戲志才品了品,便看出曹操不待見對面那一男一女。

     戲志才進入書房前,聽到曹操說皇帝的話,也是故意說給這兩個人聽,讓他們去傳話。

     換句話說,這兩人和皇帝有聯系。

     戲志才念頭微動,已猜到了兩人身份。

     伏家的人。

     皇帝劉協現年十三歲。

     因為身份,登基時就有了婚配,貴妃是伏氏的女子,伏壽,未來會成為皇後。

     其出身琅琊伏氏,祖籍徐州,陶謙的地盤。

     伏姓是上古姓氏,三皇伏羲氏傳下來的一支。

     伏氏,虞氏,包括其他上古八大姓士族,表面上看,不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那麼出名。

     但實際上他們傳承久遠,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韬光養晦,不顯山不露水,潛在的影響力,并不比袁氏弱。

     所謂隐姓世族,便是指他們。

     單看伏氏能和皇帝通婚,在特殊的亂世變局中,成為皇後,便知道伏氏對皇權的助力很大。

     曹操看完信,才再次矚目面前二人: “伏家的好意,我領了。

    我兖州的決定不會變,你們回去考慮考慮。

    ” 伏家那個男的,笑容溫和,聞言淡定起身告退。

     但女子臉上,卻有些不悅和羞惱之色。

     他們是代表皇權來和稀泥的,告訴曹操,皇帝,以及他們伏家的意思,為了讓徐州百姓免于戰火,想讓曹操罷戰,與徐州議和。

     然後把陶謙的次子,此前被俘的陶應放回去。

     這兩個伏家人,男的叫伏平。

     女子叫伏予。

     兄妹關系。

     伏予也是皇妃伏壽的小姑。

     而伏平接了皇帝和陶謙所托,來兖州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