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入职,胜利,大幕【求订阅】

關燈
    以最精銳的白馬義從為中堅。

     要知道幽州突騎,是天下少有的強軍,光武帝劉秀就是靠幽州突騎,橫掃各方,光複漢室。

     公孫瓒又在幽州突騎基礎上,篩選精銳,組建白馬義從。

     他近幾年縱橫北方,戰無不勝,日漸驕狂,已有了擊潰各方的雄心。

     此時兩軍對壘,兵戈,長槍迎着驕陽,寒光四射,肅殺無比。

     戰雲密布,氣血卷天。

     咚咚咚! 戰鼓聲響徹數裡。

     袁紹令麾下大将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

     他自己統領步兵數萬,在後方列陣。

     對面的公孫瓒,騎在一匹高大雄健的白馬上,遙望袁紹八百多稀稀拉拉,擺在前邊的精銳,嘲弄道:“袁紹根本不會打仗。

     讓八百多兵馬在前方列陣,我麾下義從,一次沖擊就能将其殺潰,踩成肉泥。

    ” 公孫瓒卻是不知道袁紹的布置,藏着莫大的玄機和緻勝的法寶。

     麹義是涼州人,在與西羌遊牧部族對抗的戰争中九死一生,專門擅長以步兵對抗騎兵的戰術。

     其選出來的先鋒八百士,同樣是抽調老卒精銳所建,極具針對性。

     這八百部衆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對抗騎兵戰術,經驗豐富,毫不畏戰。

     更主要的是,袁紹在後陣的步兵裡,隐藏着強弩兵,多達數千架強弩,寒光四射,張弦以待。

     漢代的弩,發展的極快,數次革新換代,不僅射程遠,射距能達五百步開外。

     比普通弓弩,遠了兩到三倍。

     個别祭刻墨家工造的特制弩,力量更強,更遠。

     漢弩還發明出了‘望山’,也就是利用豎立刻度,計算距離落點的‘瞄準鏡’。

     箭的準頭驚人,箭不虛發。

     而弩箭正是袁紹最大的依仗和優勢。

     公孫瓒卻是自诩白馬義從無敵,騎兵能解決一切,沒有針對性的防備。

     兩軍拉開陣列,遙遙對峙。

     公孫瓒率先下令:“進攻!生擒袁紹!” 轟隆! 地面震顫,一顆顆砂礫,被幽州突騎踐踏地面的共振掀起,起伏跳躍。

     兩百餘丈外,袁紹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

     在聽到袁紹的一聲令下後,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緻密的箭雨,瞬間遮蔽天空! 以千計的強弩,在步兵側移後露出來,一列一列的射襲。

     一時間,虛空中全是弓弦震顫的銳響。

     公孫瓒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白馬義從,幽州突騎,接連被強弩射中。

     戰馬栽倒,馬上騎士身披甲胄,活動不便,倒地後又受到馬匹的互相影響,沖鋒的全軍,都陷入一片混亂。

     直到此時,袁紹陣列最前方的那八百精銳,才突然跳躍而起,揮刀殺上去。

     後方的公孫瓒,蓦然生出一股寒意。

     麴義的軍隊手持盾,刀殺上來,正好前方騎兵栽倒。

    他們揮刀砍殺混亂的幽州突騎,下手又準又狠,專挑甲胄縫隙的脖頸等要害。

     鮮血和慘叫彌漫戰場。

     幽州軍大後方,公孫瓒遍體生寒,失敗來的如此猝不及防。

     他縱橫無敵的鐵騎,本以為一次沖擊就能結束戰鬥。

     然而實際情況正相反。

     冀州軍卻是打出了信心。

     他們在麹義率領下,越戰越勇。

     幽州方面響起了撤退的号角,兵馬惶潰後移。

     冀州軍反殺上去,臨陣斬了公孫瓒所派冀州刺史嚴綱,殺敵千餘,一路追到界橋。

     公孫瓒企圖守住界橋,遂再次被擊潰。

     麹義帶人追到公孫瓒的駐營地,取得了史上稱為界橋之戰的勝利。

     袁紹此役,以弱勢兵力勝過戰無不勝的公孫瓒,名聲愈盛。

     這一戰對雙方來說,實際損失并不大。

    但對公孫瓒的士氣打擊,是緻命的。

     消息很快傳到曹操那裡。

     雙方的交戰過程,其實還有不少轉折。

     袁紹勝的也不容易,他自己差點搭進去,原因是确定優勢後,袁紹也有些輕視了對手,差點被反殺,是謀士田豐拉着他躲避才免于一死。

     曹操看過戰訊,心忖後續兩方再戰,公孫瓒還得輸,心态就會崩。

     袁紹已經拉開了他統一四州的序幕。

     不過,曹操盯上的也不止一州之地,網已經編好了,正等着對手跳進來。

     同一日,袁術那邊知道了袁紹大勝,而他卻被曹操奪走了豫州部分區域。

     袁術迫切的想将豫州拿回來,擊潰曹軍。

     幾大州郡的形勢,數日間連番變化。

     與此同時,曹操在書房,取出了月影鏡。

     之前詞條提示,日影鏡所在的4号序列墓葬,在殺董卓後,得了一份指引地圖,正要看看。

     Ps:看見老有書友吐槽蔡文姬名字,正式說一下(以下不算字數) 蔡‘昭’姬,避諱司馬昭才改成蔡文姬的說法,我知道。

    但兩個名字都有論點支持,比如同期有很多有名望的人,名字裡也帶昭字,但人家都沒改,所以叫蔡昭姬,很多史學家不認同。

     一些正史類的書籍上,也能找到例證。

     比如蔡琰出生前,過世的大才女班昭,類似的例子還有,同期的,稍早些,稍後些都有,正因為仔細查過資料,才選了受衆更多,知道的人更多的文姬。

    這事别再争了,史學家都沒争明白。

     還有文姬是妹妹,也查過。

     我不會瞎寫哈,除非筆誤,因為之前吃過這種虧,現在很謹慎的查資料。

     另外,之前沒詳寫戰争,一掠而過,有書友覺得流水,其實是因為老曹要擴張,最近戰争較多,我得有個選擇,不然都詳寫,戰争多了該膩了。

     這段是更完黏貼的,不屬于收費字數。

    求個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