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9章 關于倭國人
關燈
小
中
大
顔思魯看着大兒子擔憂的神色,笑了笑。
“沒有什麼大事,就是聊了一些關于近來長安城裡的異族的事情。
”顔思魯說道:“你應該也是知道的,倭國有使者來長安,留在了長安城,還想方設法的進了國子監。
” 顔勤禮點頭。
“這事兒兒子知道,當初他們剛來的時候,在長安城裡可不安分,他們從倭國帶來了很多東西,在長安城裡不斷的走動,去拜訪朝中的諸多大臣。
” “雖然沒有言明到底是為了什麼,可是從他們的兩個使者進了國子監做了監生,可見一斑。
” “他們送出去的那些東西,結交到的人,也發揮了作用,他們想要留在大唐學習,朝堂上還真有人站出來為他們說話。
” 顔思魯神色認真,思索着。
泾陽王的話,再次得到了驗證啊。
他歎息一聲。
顔勤禮看着自己的父親。
“怎麼,這些異族,有什麼關系嗎?” 顔思魯搖搖頭,又點點頭。
“有關系,但是又沒有太大的關系。
” “泾陽王隻是跟為父說,将來泾陽縣莊子上的書院,是不會收異族學生的。
” 顔勤禮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泾陽王對來長安的倭國人,有意見。
有很大的意見。
那些倭國人到泾陽王府去送禮,想要結交泾陽王,但是三番兩次下來,連泾陽王的面都沒見到,第二次去,禮物還被退回去了。
這就足以表明泾陽王的态度了。
“敬兒,往後,顔家要跟泾陽王府,處好關系。
” “是。
”顔勤禮拱手應聲。
“泾陽王殿下,某種層面來說,他也是個純粹的人,一個秉性純粹的皇室中人,不會差的。
” 顔思魯隻是說,不會差的。
但是具體哪方面,他沒說。
就靠着自己的兒子去悟吧。
這事兒,也不好說。
至少目前來看,泾陽王府未來的恩寵之路,還長着呢。
這樣的一個宗室純臣,皇帝會喜歡的。
泾陽王所做的一切,甚至不是為了泾陽王府,而是為了整個大唐。
如果說他單純隻是為了泾陽王府的話,那倭國人送上的那些厚禮,不香嗎? 反正人家隻是來送禮,甚至什麼要求都沒有提,都這樣了,泾陽王拒絕的幹脆利落,連面都不曾讓他們見到。
隻是這一點,就足夠讓人佩服了。
不收就是不收。
缺不缺的是一回事,立場鮮明的态度,又是一回事。
不僅僅是自己要做,做給倭國人看,更是做給長安城裡所有人看。
隻可惜,朝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泾陽王這樣,不然也就不會出現朝堂上有人替倭國人說話,讓他們順利地進入國子監當中做監生了。
李複回到家中之後,叫來了老周。
書房裡,李複問起了最近長安城裡,外族人來往的情況。
“殿下離開的這段時間,倭國人倒是沒怎麼折騰了,最近安靜的很,就老老實實的在國子監上課,但是,咱們在長安城的店鋪,不少掌櫃的都見過那些倭國人,他們時不時的去店鋪裡轉悠。
” 老周也沒好意思說,王府在長安城裡的産業挺多,鋪子也挺多,東西兩市什麼的,那些倭國人,主要就是在東西兩市活動,時不時的逛個鋪子,有很大機率,就是泾陽王府麾下的。
“因為先前殿下有吩咐過一些事情,所以,倭國人去了咱們王府麾下的鋪子裡,咱們的人很容易就能把他們認出來。
”老周說道:“他們在鋪子裡,很少買東西,大多數時候,隻是看,就算是去茶樓,也是點最便宜的茶,在那裡一坐就是半天,不像是去正經喝茶的,反而像是去,聽長安城裡各種消息的。
” 茶樓就是個消息的聚集地,可算是被那幾個倭國人發現了,去茶樓去的最頻繁了。
而且,在茶樓裡混着混着,跟經常去茶樓的一些纨绔子弟也熟悉了,時不時的從他們那裡套消息。
倭國人在茶樓裡對那些纨绔子弟出手比較大方,在他們面前又表現的謙虛崇敬,所以,融入到那些人當中,雖然花費了一番功夫和手段,但是最終,還是說上話了。
一開始,也不是那麼好打交道的。
那幫纨绔子弟也看不起異族人。
隻是時間久了,看他們出手又大方,一來二去的,也說上話了。
當個可以使喚的小弟,也不錯。
家中有昆侖奴,有新羅婢,在外面多個倭國腿子,又能怎麼樣呢? 李複聽完老周說的,臉上露出一抹譏諷的笑容。
“這幫人,倒是真會找地方。
” 對自己摳門,是因為國内給他們經費有限。
對别人大方,是因為本身就懷揣着目的去接近别人。
可是讓他們玩兒明白了。
“老周,你安排兩個人,給他們假裝點什麼高門子弟的身份,讓他們去茶樓。
”李複說道:“不需要主動出擊,想辦法,讓倭國人,主動找他們,跟他們搭上線,打入到他們的圈子内部當中去。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往後,會用上的。
總不能隻是讓倭國人在茶樓套取長安城的消息。
他們喜歡主動出擊,這一點,也要好好利用起來才行。
“是。
”老周應聲。
自家郎主這般做的目的,他能猜到,所以,這件事,知道郎主的目的,就不難辦了。
僞裝身份,與他們接觸,到時候反過來套他們的消息,順帶着,還能加以利用。
自家郎君,看不慣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
甚至這幫人還沒有來到長安的時候,郎君對他們就有防範心了。
再看他們在長安的行事。
郎君的防範心,也是對的。
不了解不知道,越是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就知道,這幫玩意兒,不是什麼好東西。
臉上笑着,心裡指不定打什麼主意呢。
老周對倭國人,也是厭惡的很,防範心也很重。
甚至整個泾陽王府的人,都是如此。
原先王府的門房,還覺得倭國人挺可憐的,送禮來這邊,态度誠懇,但是屢屢被拒。
後來老周給他們換班,派他們出去盯了半個月,回來之後,那态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什麼可憐,什麼憐憫。
可滾犢
“沒有什麼大事,就是聊了一些關于近來長安城裡的異族的事情。
”顔思魯說道:“你應該也是知道的,倭國有使者來長安,留在了長安城,還想方設法的進了國子監。
” 顔勤禮點頭。
“這事兒兒子知道,當初他們剛來的時候,在長安城裡可不安分,他們從倭國帶來了很多東西,在長安城裡不斷的走動,去拜訪朝中的諸多大臣。
” “雖然沒有言明到底是為了什麼,可是從他們的兩個使者進了國子監做了監生,可見一斑。
” “他們送出去的那些東西,結交到的人,也發揮了作用,他們想要留在大唐學習,朝堂上還真有人站出來為他們說話。
” 顔思魯神色認真,思索着。
泾陽王的話,再次得到了驗證啊。
他歎息一聲。
顔勤禮看着自己的父親。
“怎麼,這些異族,有什麼關系嗎?” 顔思魯搖搖頭,又點點頭。
“有關系,但是又沒有太大的關系。
” “泾陽王隻是跟為父說,将來泾陽縣莊子上的書院,是不會收異族學生的。
” 顔勤禮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泾陽王對來長安的倭國人,有意見。
有很大的意見。
那些倭國人到泾陽王府去送禮,想要結交泾陽王,但是三番兩次下來,連泾陽王的面都沒見到,第二次去,禮物還被退回去了。
這就足以表明泾陽王的态度了。
“敬兒,往後,顔家要跟泾陽王府,處好關系。
” “是。
”顔勤禮拱手應聲。
“泾陽王殿下,某種層面來說,他也是個純粹的人,一個秉性純粹的皇室中人,不會差的。
” 顔思魯隻是說,不會差的。
但是具體哪方面,他沒說。
就靠着自己的兒子去悟吧。
這事兒,也不好說。
至少目前來看,泾陽王府未來的恩寵之路,還長着呢。
這樣的一個宗室純臣,皇帝會喜歡的。
泾陽王所做的一切,甚至不是為了泾陽王府,而是為了整個大唐。
如果說他單純隻是為了泾陽王府的話,那倭國人送上的那些厚禮,不香嗎? 反正人家隻是來送禮,甚至什麼要求都沒有提,都這樣了,泾陽王拒絕的幹脆利落,連面都不曾讓他們見到。
隻是這一點,就足夠讓人佩服了。
不收就是不收。
缺不缺的是一回事,立場鮮明的态度,又是一回事。
不僅僅是自己要做,做給倭國人看,更是做給長安城裡所有人看。
隻可惜,朝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泾陽王這樣,不然也就不會出現朝堂上有人替倭國人說話,讓他們順利地進入國子監當中做監生了。
李複回到家中之後,叫來了老周。
書房裡,李複問起了最近長安城裡,外族人來往的情況。
“殿下離開的這段時間,倭國人倒是沒怎麼折騰了,最近安靜的很,就老老實實的在國子監上課,但是,咱們在長安城的店鋪,不少掌櫃的都見過那些倭國人,他們時不時的去店鋪裡轉悠。
” 老周也沒好意思說,王府在長安城裡的産業挺多,鋪子也挺多,東西兩市什麼的,那些倭國人,主要就是在東西兩市活動,時不時的逛個鋪子,有很大機率,就是泾陽王府麾下的。
“因為先前殿下有吩咐過一些事情,所以,倭國人去了咱們王府麾下的鋪子裡,咱們的人很容易就能把他們認出來。
”老周說道:“他們在鋪子裡,很少買東西,大多數時候,隻是看,就算是去茶樓,也是點最便宜的茶,在那裡一坐就是半天,不像是去正經喝茶的,反而像是去,聽長安城裡各種消息的。
” 茶樓就是個消息的聚集地,可算是被那幾個倭國人發現了,去茶樓去的最頻繁了。
而且,在茶樓裡混着混着,跟經常去茶樓的一些纨绔子弟也熟悉了,時不時的從他們那裡套消息。
倭國人在茶樓裡對那些纨绔子弟出手比較大方,在他們面前又表現的謙虛崇敬,所以,融入到那些人當中,雖然花費了一番功夫和手段,但是最終,還是說上話了。
一開始,也不是那麼好打交道的。
那幫纨绔子弟也看不起異族人。
隻是時間久了,看他們出手又大方,一來二去的,也說上話了。
當個可以使喚的小弟,也不錯。
家中有昆侖奴,有新羅婢,在外面多個倭國腿子,又能怎麼樣呢? 李複聽完老周說的,臉上露出一抹譏諷的笑容。
“這幫人,倒是真會找地方。
” 對自己摳門,是因為國内給他們經費有限。
對别人大方,是因為本身就懷揣着目的去接近别人。
可是讓他們玩兒明白了。
“老周,你安排兩個人,給他們假裝點什麼高門子弟的身份,讓他們去茶樓。
”李複說道:“不需要主動出擊,想辦法,讓倭國人,主動找他們,跟他們搭上線,打入到他們的圈子内部當中去。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往後,會用上的。
總不能隻是讓倭國人在茶樓套取長安城的消息。
他們喜歡主動出擊,這一點,也要好好利用起來才行。
“是。
”老周應聲。
自家郎主這般做的目的,他能猜到,所以,這件事,知道郎主的目的,就不難辦了。
僞裝身份,與他們接觸,到時候反過來套他們的消息,順帶着,還能加以利用。
自家郎君,看不慣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
甚至這幫人還沒有來到長安的時候,郎君對他們就有防範心了。
再看他們在長安的行事。
郎君的防範心,也是對的。
不了解不知道,越是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就知道,這幫玩意兒,不是什麼好東西。
臉上笑着,心裡指不定打什麼主意呢。
老周對倭國人,也是厭惡的很,防範心也很重。
甚至整個泾陽王府的人,都是如此。
原先王府的門房,還覺得倭國人挺可憐的,送禮來這邊,态度誠懇,但是屢屢被拒。
後來老周給他們換班,派他們出去盯了半個月,回來之後,那态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什麼可憐,什麼憐憫。
可滾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