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初进校门
關燈
小
中
大
,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會上發出“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的号召。
當時的意圖很明顯,欲想造成一個由大寨村到大寨縣,再到大寨省、大寨國的滾雪球效應,以徹底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
四人幫”被粉碎後,華國鋒擔任黨政軍最高領導職務,繼續高舉“農業學大寨”旗幟。
1976年12月,陳永貴協助華國鋒召開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他作了《徹底批判“四人幫”,掀起普及大寨縣運動的新高潮》的報告。
這次會議,由于極左路線的延續,将學大寨運動推上了極端。
不僅農業學大寨,而且教育、衛生、司法、财貿等行業和部門都要學大寨。
當然,這對大寨、昔陽來講,無疑是一種珍貴的榮譽。
對全國來說,大寨仍是一塊“聖地”。
從1978年春天開始,“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的呼聲漸漸蓋過“農業學大寨”的口号。
各地在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的同時,強烈要求糾正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極“左”的做法,如要求歸還農民的自留地、自留樹,開放集市貿易,允許農民養豬、養雞、搞家庭副業等等。
這些本都是《農業六十條》明确規定要賦予農民的一些私有權利,但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逐步被剝奪了。
此時,人們想重新拿起這個武器,向農業學大寨運動發起挑戰。
後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報紙、電台陸續報道了一些地方的糾“左”的做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大讨論,把農業戰線的撥亂反正推向了高潮。
80年代初,随着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而中止。
這張曆畫曆經歲月的滄桑,已漸漸變黃,在老屋的牆上還留有大部分痕迹。
對于大松來說一九七八年是正式開始讀書學習的一年,端陽節過後不久,七月初大隊學校要招新生,老師先給未放假的同學發通知,告訴家長,如果要上小學的适齡兒童可到大隊學校來報名,大松正好滿七歲,大松爸爸第二天就帶大松到大隊學校報名,大家都知道開學是九月一日,當時當然不是為了搶生源。
招收的這些新生都是一張白紙,從未進個校門,當時農村沒有幼兒園,也沒辦幼兒園的條件,每個村招收新生50人都很輕松,當時也沒義務教育一說,娃兒家長說了算。
大松爸爸帶着大松去學校,大松當時的要求是想去中心小學上學,可中心小學當年不招新生,隻有各大隊招新生,隻好到大隊學校報名,這一天報名人還真不少,本生産隊就去了十來個小孩子,有的六七歲,也有的十來歲,年齡相差好幾歲,這些小朋友都是大人領來的。
家長們領着自己的孩子走在田野的道路上,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條路,稻田裡蛙聲陣陣,稻子抽穗,稻花飄香,當時的大隊學校就在四隊公棚,準确的說四隊的學習室,社員們學習的地方。
當時是集體生産,共産主義思想還是深得人心。
财物是大家的,不分彼此。
都是一個大隊的,家長們基本都認識,見面也互相打招呼。
更巧的是給幺姑說媒的也領着小女孩來報名了,一個大隊,隻招一個班,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後的來報名。
教書先生就是兼本大隊大會計,當時人才少,身兼數職也是常事,國家節省開支。
鐘老師,大人們都叫他鐘會計,孩子們都叫他老師,叫老師比帶上姓更親切更尊重,他現在手上有一個班正在上課,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約40多人,當時小學隻有語文數學兩本書,老師學生沒有那麼多負擔,很輕松!家人給孩子們報完名就回家了,留下孩子跟二年級同學一起玩,與他們一同上課下課,上學放學,原來鐘老師真有辦法,這樣方式來訓練孩子們的适應能力,找一找上課的感覺。
連續訓練了三天後,這幫新孩子就組織在一起,老師教大家數數,也沒有其它教室,農村娃也沒那麼多講究,就在屋檐下坐一排,開始學習,從一數到二十。
有的孩子會,有的不會。
老師教,孩子們學,孩子們互相教,互相學,有時二年級的大同學也幫助新來的小朋友,一對一的幫助,孩子們進步很快,放暑假前的二十多天裡,這些新生小朋友與二年級的大哥大姐一同玩樂,一同學習,一同上下學,形影不離,這二年級裡也有本生産隊的學生,放學都一起回家,一路上打打鬧鬧很是熱鬧,大家都很高興。
其實對于當時的小孩子來說,上學還是有點劫場,就是害怕,家長為了讓小孩子聽話,說老師多利害多利害,孩子們自然有點怕去上學,特别是剛剛起蒙的學生,俗語說,“女子歸嫁娘,男子歸學堂”,再不聽話的女子一旦嫁出,婆家還是能管得住的,再調皮的男孩一進學校自然規矩,因為環境的改變,很多東西都會随之而變。
入學前這二十多天的适應訓練,也為正式上學打下了良好基礎,随着暑假開始,大松又回到院子裡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隻不過多了一些花樣,隊列訓練,排隊報數,簡直是活學活用。
其他小朋友也覺得新鮮,他們都與大松一起玩耍,幫大松家剝玉米粒等活兒,邊玩邊幹,邊幹邊玩,都很快樂。
大松也給他們講講學校裡的趣事,學習情況,他們也很願意聽,幹活更起盡,這個夏天至令還讓人難忘。
當然還有許多趣事,下回再講。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
會上發出“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的号召。
當時的意圖很明顯,欲想造成一個由大寨村到大寨縣,再到大寨省、大寨國的滾雪球效應,以徹底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
四人幫”被粉碎後,華國鋒擔任黨政軍最高領導職務,繼續高舉“農業學大寨”旗幟。
1976年12月,陳永貴協助華國鋒召開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他作了《徹底批判“四人幫”,掀起普及大寨縣運動的新高潮》的報告。
這次會議,由于極左路線的延續,将學大寨運動推上了極端。
不僅農業學大寨,而且教育、衛生、司法、财貿等行業和部門都要學大寨。
當然,這對大寨、昔陽來講,無疑是一種珍貴的榮譽。
對全國來說,大寨仍是一塊“聖地”。
從1978年春天開始,“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的呼聲漸漸蓋過“農業學大寨”的口号。
各地在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的同時,強烈要求糾正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極“左”的做法,如要求歸還農民的自留地、自留樹,開放集市貿易,允許農民養豬、養雞、搞家庭副業等等。
這些本都是《農業六十條》明确規定要賦予農民的一些私有權利,但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逐步被剝奪了。
此時,人們想重新拿起這個武器,向農業學大寨運動發起挑戰。
後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報紙、電台陸續報道了一些地方的糾“左”的做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大讨論,把農業戰線的撥亂反正推向了高潮。
80年代初,随着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而中止。
這張曆畫曆經歲月的滄桑,已漸漸變黃,在老屋的牆上還留有大部分痕迹。
對于大松來說一九七八年是正式開始讀書學習的一年,端陽節過後不久,七月初大隊學校要招新生,老師先給未放假的同學發通知,告訴家長,如果要上小學的适齡兒童可到大隊學校來報名,大松正好滿七歲,大松爸爸第二天就帶大松到大隊學校報名,大家都知道開學是九月一日,當時當然不是為了搶生源。
招收的這些新生都是一張白紙,從未進個校門,當時農村沒有幼兒園,也沒辦幼兒園的條件,每個村招收新生50人都很輕松,當時也沒義務教育一說,娃兒家長說了算。
大松爸爸帶着大松去學校,大松當時的要求是想去中心小學上學,可中心小學當年不招新生,隻有各大隊招新生,隻好到大隊學校報名,這一天報名人還真不少,本生産隊就去了十來個小孩子,有的六七歲,也有的十來歲,年齡相差好幾歲,這些小朋友都是大人領來的。
家長們領着自己的孩子走在田野的道路上,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條路,稻田裡蛙聲陣陣,稻子抽穗,稻花飄香,當時的大隊學校就在四隊公棚,準确的說四隊的學習室,社員們學習的地方。
當時是集體生産,共産主義思想還是深得人心。
财物是大家的,不分彼此。
都是一個大隊的,家長們基本都認識,見面也互相打招呼。
更巧的是給幺姑說媒的也領着小女孩來報名了,一個大隊,隻招一個班,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後的來報名。
教書先生就是兼本大隊大會計,當時人才少,身兼數職也是常事,國家節省開支。
鐘老師,大人們都叫他鐘會計,孩子們都叫他老師,叫老師比帶上姓更親切更尊重,他現在手上有一個班正在上課,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約40多人,當時小學隻有語文數學兩本書,老師學生沒有那麼多負擔,很輕松!家人給孩子們報完名就回家了,留下孩子跟二年級同學一起玩,與他們一同上課下課,上學放學,原來鐘老師真有辦法,這樣方式來訓練孩子們的适應能力,找一找上課的感覺。
連續訓練了三天後,這幫新孩子就組織在一起,老師教大家數數,也沒有其它教室,農村娃也沒那麼多講究,就在屋檐下坐一排,開始學習,從一數到二十。
有的孩子會,有的不會。
老師教,孩子們學,孩子們互相教,互相學,有時二年級的大同學也幫助新來的小朋友,一對一的幫助,孩子們進步很快,放暑假前的二十多天裡,這些新生小朋友與二年級的大哥大姐一同玩樂,一同學習,一同上下學,形影不離,這二年級裡也有本生産隊的學生,放學都一起回家,一路上打打鬧鬧很是熱鬧,大家都很高興。
其實對于當時的小孩子來說,上學還是有點劫場,就是害怕,家長為了讓小孩子聽話,說老師多利害多利害,孩子們自然有點怕去上學,特别是剛剛起蒙的學生,俗語說,“女子歸嫁娘,男子歸學堂”,再不聽話的女子一旦嫁出,婆家還是能管得住的,再調皮的男孩一進學校自然規矩,因為環境的改變,很多東西都會随之而變。
入學前這二十多天的适應訓練,也為正式上學打下了良好基礎,随着暑假開始,大松又回到院子裡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隻不過多了一些花樣,隊列訓練,排隊報數,簡直是活學活用。
其他小朋友也覺得新鮮,他們都與大松一起玩耍,幫大松家剝玉米粒等活兒,邊玩邊幹,邊幹邊玩,都很快樂。
大松也給他們講講學校裡的趣事,學習情況,他們也很願意聽,幹活更起盡,這個夏天至令還讓人難忘。
當然還有許多趣事,下回再講。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