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初进校门
關燈
小
中
大
正半年,假二月,糊裡糊塗過三月,這是農民諺語。
新年第一個月感覺時間特别長,因為比較閑,所以時間過得很慢,二三月青黃不接,人們過得不是那麼舒服,夢裡糊塗過日子,加緊田間管理,每天匆忙,時間就自然而然感覺特别快。
生産隊裡鐘聲又敲響了,“出工了,出工了,”值班人員扯破嗓子在那裡提示大家,小麥地除草施肥,油菜籽地施肥除草,這段時間,地裡的雜草鵝兒腸(草名)長得特别快,對莊稼來說它是雜草與莊稼争奪肥料,對農民來說他就是寶,既可以喂豬,也可以喂牛,是不錯的青飼料。
植物對農村農民來說都是有用處的,萬不得已還可以曬幹當柴燒。
大松已經滿七歲了,算大小孩了,其他同齡孩子已經割草撿柴了,大松每天隻是照看弟弟妹妹,也引來鄰居小孩的羨慕和非議。
“大松不割草撿草,每天和弟弟妹妹玩,真舒服!”鄰居小孩都這麼認為。
“我要上學,我要讀書!割草撿柴是大人的事!”大松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輪不到他們幹這些事,帶好弟弟妹妹,每天數好數就行了,這是家長的要求。
有爺爺奶奶,大松幾兄妹還是很幸福的,與其他小朋友的童年大不一樣,放牛割草,挑水揀柴,都沒幹過。
一九七八年的曆畫還真好看,農業學大寨。
圖中寬大的道路,層層梯田,确實很美。
農業學大寨,中共宣傳部門樹立的典型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生産大隊位于太行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
從1953年開始,大寨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把深溝變良田,将坡地壘成水平梯田,實現了糧食大豐收,創造了奇迹。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大寨精神概括為:“政治挂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産主義風格”,号召“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
大寨經驗在全國的推廣,曾起過積極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學大寨運動受“左”傾錯誤思想影響,對農業生産産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1963年夏天,大寨漫山遍野的作物長勢喜人,根據往常的經驗,等待村民們的将是一場大豐收。
誰知,8月初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不期而至,“稀裡嘩啦”狂瀉了7天7夜。
虎頭山的7條山溝濁浪滔滔,村民們眼睜睜地看着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壩,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下了。
全村的800多畝土地中,有139畝梯田被沖為平地,41畝莊稼被沙土掩埋,其餘620畝也幾近于絕收。
洪水還毀掉了村民們的家。
全村270間窯洞和房屋,塌了190間,63間成了危房,能住人的隻剩下17間。
80戶人家,78戶無家可歸。
在之後的重建過程中,陳永貴三番四次鼓勵村民:“在這世間,‘人’是最寶貴的。
遭了這麼大的災,我們村沒有死人,是大喜。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我們拿出大幹苦幹的精神,天塌下來也頂得住!” 雖說“人”是最寶貴的,但光有人也不行。
重建家園需要大量的石料,于是村民們開始四處尋找适合取石的山體。
宋立英的丈夫賈進才帶領的分隊找到了大寨與金石坡村交界處的“石窩”。
石匠們都說這個石窩是“老虎吃天,沒法下口”,“要打開起碼要半年”。
起初,賈進才和3個助手在石面上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擊破點,若能打開這個缺口,便能取出大量上好的石材。
他們找來炸藥,整整9天過去了,那塊石壁上的石頭還是無動于衷。
大夥兒們并沒有氣餒,他們開始尋思“四兩撥千斤”的巧法子。
在10天的尋石過程中,賈進才們砸碎了兩把大錘,3根一米多長的鋼釺被磨得隻剩下一尺左右,10多個七八寸見長的鐵楔被打得隻剩三四寸。
這,就是大寨人的精神。
在此後的歲月裡,各個國家領導人紛至沓來,18位外國元首先後造訪,上千萬名國内參觀學習人員和多名外國遊客接踵而來。
大寨,不再僅僅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大寨,它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地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林縣的紅旗渠:林縣人民通過學大寨,憑着一股“大寨精神”在險峻的山上開鑿出了一條“驚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改變了當地農田缺水的困境,創造出了高産穩産的農田,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
而學大寨能否有成效、有多大成效,主要取決于“學什麼”和“怎麼學”。
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中,不乏教條主義者和形式主義者,有的看見大寨糧食産量高,回鄉後就片面強調糧食增産,而置經濟作物于不顧;有的見大寨開山墾田,回鄉後不顧實際條件刻闆模仿,結果嚴重破壞了林業資源;甚至有來自平原地帶的參觀者覺得大寨的梯田很壯觀,回鄉後想号召鄉親們模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就這樣,“農業學大寨”的口号以利弊交錯的态勢,在長達十四年的日子裡影響着幾乎每一個中國村莊。
1973年,年僅26歲的郭鳳蓮當選為大寨黨支部書記,從此走上了人生的第一個高峰。
1975年9月
新年第一個月感覺時間特别長,因為比較閑,所以時間過得很慢,二三月青黃不接,人們過得不是那麼舒服,夢裡糊塗過日子,加緊田間管理,每天匆忙,時間就自然而然感覺特别快。
生産隊裡鐘聲又敲響了,“出工了,出工了,”值班人員扯破嗓子在那裡提示大家,小麥地除草施肥,油菜籽地施肥除草,這段時間,地裡的雜草鵝兒腸(草名)長得特别快,對莊稼來說它是雜草與莊稼争奪肥料,對農民來說他就是寶,既可以喂豬,也可以喂牛,是不錯的青飼料。
植物對農村農民來說都是有用處的,萬不得已還可以曬幹當柴燒。
大松已經滿七歲了,算大小孩了,其他同齡孩子已經割草撿柴了,大松每天隻是照看弟弟妹妹,也引來鄰居小孩的羨慕和非議。
“大松不割草撿草,每天和弟弟妹妹玩,真舒服!”鄰居小孩都這麼認為。
“我要上學,我要讀書!割草撿柴是大人的事!”大松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輪不到他們幹這些事,帶好弟弟妹妹,每天數好數就行了,這是家長的要求。
有爺爺奶奶,大松幾兄妹還是很幸福的,與其他小朋友的童年大不一樣,放牛割草,挑水揀柴,都沒幹過。
一九七八年的曆畫還真好看,農業學大寨。
圖中寬大的道路,層層梯田,确實很美。
農業學大寨,中共宣傳部門樹立的典型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生産大隊位于太行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
從1953年開始,大寨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把深溝變良田,将坡地壘成水平梯田,實現了糧食大豐收,創造了奇迹。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大寨精神概括為:“政治挂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産主義風格”,号召“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
大寨經驗在全國的推廣,曾起過積極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學大寨運動受“左”傾錯誤思想影響,對農業生産産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1963年夏天,大寨漫山遍野的作物長勢喜人,根據往常的經驗,等待村民們的将是一場大豐收。
誰知,8月初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不期而至,“稀裡嘩啦”狂瀉了7天7夜。
虎頭山的7條山溝濁浪滔滔,村民們眼睜睜地看着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壩,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下了。
全村的800多畝土地中,有139畝梯田被沖為平地,41畝莊稼被沙土掩埋,其餘620畝也幾近于絕收。
洪水還毀掉了村民們的家。
全村270間窯洞和房屋,塌了190間,63間成了危房,能住人的隻剩下17間。
80戶人家,78戶無家可歸。
在之後的重建過程中,陳永貴三番四次鼓勵村民:“在這世間,‘人’是最寶貴的。
遭了這麼大的災,我們村沒有死人,是大喜。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我們拿出大幹苦幹的精神,天塌下來也頂得住!” 雖說“人”是最寶貴的,但光有人也不行。
重建家園需要大量的石料,于是村民們開始四處尋找适合取石的山體。
宋立英的丈夫賈進才帶領的分隊找到了大寨與金石坡村交界處的“石窩”。
石匠們都說這個石窩是“老虎吃天,沒法下口”,“要打開起碼要半年”。
起初,賈進才和3個助手在石面上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擊破點,若能打開這個缺口,便能取出大量上好的石材。
他們找來炸藥,整整9天過去了,那塊石壁上的石頭還是無動于衷。
大夥兒們并沒有氣餒,他們開始尋思“四兩撥千斤”的巧法子。
在10天的尋石過程中,賈進才們砸碎了兩把大錘,3根一米多長的鋼釺被磨得隻剩下一尺左右,10多個七八寸見長的鐵楔被打得隻剩三四寸。
這,就是大寨人的精神。
在此後的歲月裡,各個國家領導人紛至沓來,18位外國元首先後造訪,上千萬名國内參觀學習人員和多名外國遊客接踵而來。
大寨,不再僅僅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大寨,它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地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林縣的紅旗渠:林縣人民通過學大寨,憑着一股“大寨精神”在險峻的山上開鑿出了一條“驚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改變了當地農田缺水的困境,創造出了高産穩産的農田,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
而學大寨能否有成效、有多大成效,主要取決于“學什麼”和“怎麼學”。
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中,不乏教條主義者和形式主義者,有的看見大寨糧食産量高,回鄉後就片面強調糧食增産,而置經濟作物于不顧;有的見大寨開山墾田,回鄉後不顧實際條件刻闆模仿,結果嚴重破壞了林業資源;甚至有來自平原地帶的參觀者覺得大寨的梯田很壯觀,回鄉後想号召鄉親們模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就這樣,“農業學大寨”的口号以利弊交錯的态勢,在長達十四年的日子裡影響着幾乎每一個中國村莊。
1973年,年僅26歲的郭鳳蓮當選為大寨黨支部書記,從此走上了人生的第一個高峰。
1975年9月